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诚信人物 • 故事 > 

何其远:循环利用再生资源

日期:2019-01-08     来源:东方网
字体大小:

  循环利用再生资源从小在婺源大鄣山茶区摸爬滚打几十年,创业初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北京经营茶叶。从事茶叶行业工作几十年,对茶叶的生产、管理、销售以及市场分析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。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马俊如推荐到清华大学总裁研究班,致力于资本运作学习。

  何其远老林野性茶园

  茶园在中国绿茶金三角江西婺源县大鄣山乡核心区,茶园海拔平均在600米以上,地处皖赣交汇处,与浮梁县,休宁县接壤。现拥有合作社生态茶园面积二千多亩,合作社农户三百余家。

  生态茶园为农户联产到户的茶园,基本上使用过除草剂,和化肥,农残不会超标,现基本停止合作。二、何其远拥有林权证的无污染茶园面积三百来亩,参照有机标准。三、何其远拥有原始次森林野性茶,山域面积一万余亩,其中最大块面积八千余亩,域内茶叶约八百余田,现拥有野性茶总体面积千余亩。

  茶叶开发类型,生态茶,野性茶,纯野生茶三大类。产品,有绿茶,红茶二大类。其中特种茶,红茶类,排毒之王,野生花香型,果香型都是贵族身份。市场极为罕见,一岁难得千克。茶叶价格按海拔高低、普通,700米云雾茶,1000米以上,季节分为:清明,谷雨,立夏,归类茶名,大叶、小叶、红茶种以及白茶种,通称群体种。野性红茶、野性绿茶、辣木茶、皇菊等。

  古徽州之腹,儒学先师朱熹故里,被誉“中国最美丽的乡村”,同时为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产区。100多年前,“婺绿”几近中国茶的代名词,出口欧美。

  “天供”野性茶不需要用有机无机的标准来衡量,而是完美的。——托马斯鲁提德米特(国际高标准有机农业主席)

  玩茶的人到婺源,一般会上北部的大鄣山顶“朝圣”。因为那里海拔高,品质佳,属政府指定采购茶区,鲜叶运下山都是违法的。而一个机会偶然得知,在婺源西北、靠近大鄣山的深山之中,有一座名为大连山的地方,那里保存有数片年过百岁的古茶园,因60余年抛荒,茶性已近野茶。

  一个“古”、一个“野”,单单两字就是最真的诱惑力、最大的号召力――2010年4月中旬,收拾妥当,一帮各地茶痴,加上一批当地山民,毅然决然地挺进原始次生林,传闻中的“茶树的世外桃源”。

  顺着山坡往下,一片片的野茶开始出现。或俯于山谷,或卧于山坡,或坐于溪边,或攀于峭壁。茶树之间长满杜鹃、百合、柠檬及许多不知名的野花。古茶树高度平均都在3米多高,最高达5米。

  枝叶自由地伸展着,树冠上已冒出一颗颗黄绿的嫩芽。树叶上一颗颗透明的虫孔,展示着其叶肉的鲜美。

  何其远说,这里品种比较杂,有叶大过孩童手掌的上饶大叶种,有芽叶呈猪肝色的紫茶,还有叶白脉绿的白茶。上饶大叶种比较多,白茶和紫茶相对稀少。

  许多茶树长在陡坡上或深溪的巨石上,路险难以采摘。但是按生长规律,这些地方水汽较多,矿物质丰富,易于香气和滋味元素的集聚,茶叶品质会是最好的,真可谓自然天成。

  何其远三农思想

  建设新农村,国家投入的财政太少,所以有的地方建设新农村为了达到政绩工程的目的,就把国家原有的扶贫水利工程款投到新农村建设中。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,杜绝如此变向的新农村建设。

  中国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固定模式是“国剥于民,民剥于土”。可如今,人多地少的问题日益突出,剥土就自然成了老百姓的生存权问题,农民必须换个活法,首先第一个就是观念的转变,归纳起来还须政府的正确引导。

  解决“三农”首先要注重农村干部队伍建设,现在干部老化,青黄不接的问题较为突出,原因很多。

  解决“三家”,从中央到地方的执行过程,是否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能够落实到位吗?解决“三农”原有的乡村债务、历史遗留问题怎样更好的解决。

  现在是信息社会,但信息不畅,不对称非常严重,及时准确了解国家相关政策、法律法规的农民,我看10%都不到,而绝大多数的农民会说“什么中央政策,净骗人的”,这是中央宣传的不到位,落实的不到位所造成的。

 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,就必须合理开发资源,要一开一补,避免杀鸡取卵,循环利用再生资源,切不能看钱面、看权面、看人面,杜绝官商勾结,以权谋私。可以把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现形式下的经济相结合,政府可以集中管理,统一收购,可以搞合作社的模式加以解决,避免市场经济的人权干扰和一哄而上的现象。

  建设新农村,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,还有一条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缓冲供需矛盾,应该有步骤的逐步建立起“一市一龙头,一县一名优,一乡一特色的农业新格局”,真正做到和谐发展,避免跳越式发展,要逐步发展,整体发展,平衡发展,优势互补。

  建设新农村,党中央国务院应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农村长远发展的社会工程。常言道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,没有基础,没有先进的生产力,一切就无法真正落实到位,就业问题就找不到根本出路,高校学生就只能“望凭兴叹”,由此造成一系列社会不安定的现象。

  建设新农村应因地制宜,事实求是,要稳、要准、要狠。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页面】


关于我们-   法律声明-   网站地图

服务热线:400-003-0039

主办单位:华中企信(北京)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

华中企信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2021002559号-2